鸭脖体育入口APP安装下载中新網6月15日電綜合報道,美國佛羅里達州科研人員日前稱,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,從而導致人體細胞更容易受感染。不過報道指出,目前,該研究結果尚未得到該領域其他專家的審查。 報道稱,佛羅里達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指出,病毒突變對刺突蛋白(spikeprotein)產生影響。據稱,這種蛋白是病毒外部的一種結構,病毒利用這種結構侵入人體細胞。 協助領導這項研究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病毒學家HyeryunChoe說,“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,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更具傳染力。” HyeryunChoe和其同事進行的一系列實驗顯示,一種名為“D614G”的突變讓病毒產生更多“刺突”,使這些“刺突”更趨穩定,導致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。 報道稱,如果上述研究獲證實,這將是首次有人證明新冠病毒的突變對疫情造成了顯著影響。研究人員稱,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這種變化影響了疫情。 另據報道,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病毒學家哈塞爾廷認為,上述發現或能解釋新冠病毒在整個美洲易于傳播的原因。不過,由于該研究結果目前尚未得到同行審議,因此還需要更多進行更多工作。【編輯:李夏君】
中新網10月14日電據英國《衛報》14日報道,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白化問題日益嚴重。近日,澳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,在過去25年中,大堡礁的珊瑚數量下降超50%。科學家警告,如果人類無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,則珊瑚規模可能進一步萎縮,直到大堡礁都變得難以辨認。2020年4月,大堡礁發生五年內第三次大規模白化事件,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,這是大堡礁這一海洋奇跡在“呼吁緊急援助”的信號,呼吁人們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。 據報道,這項研究發表在《皇家學會學報》上,研究人員評估了1995年至2017年間,大堡礁的珊瑚群落和大小。他們發現,大、中、小型珊瑚數量減少了50%以上。 該研究作者之一、澳大利亞詹姆斯·庫克大學教授特里·休斯說,他發現由2016年和2017年創紀錄的水溫導致的珊瑚大規模白化事件,對珊瑚數量影響最大。 休斯表示,遭受影響最嚴重的珊瑚是鹿角珊瑚(staghorncorals)和苔表鹿角珊瑚(tablecorals)。他說:“這兩種類型的珊瑚是最立體的,它們構成了(生物的)棲息地。”他們的減少或將影響魚類的數量和珊瑚礁漁業的生產力。 休斯警告,若全球平均氣溫升溫無法維持在2度以內,令海洋溫度高企,珊瑚規模只會進一步萎縮。 報道稱,此次研究還不包括2020年初,大堡礁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。 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,全長2300多公里。近年來,大堡礁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多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現象。此外,大堡礁還面臨海洋污染等威脅。2019年,大堡礁的長期展望降級為“非常不好”。【編輯:孔慶玲】
中新網8月24日電據外媒報道,美國宇航局(NASA)22日表示,一顆小行星將于2020年美國大選日的前一天,即11月2日,沖向地球。報道稱,小行星沖撞地球的可能性不到1%,且它的體積極小,即使進入地球大氣層也會被焚毀,對地球不會造成威脅。圖片來源:NASA行星防御協調辦公室社交網站官方賬號截圖。 據報道,科學家將小行星標記為“2018VP1”。此前于2018年,該天體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洛瑪天文臺被首次發現。 美國宇航局在一份聲明中稱:“2018VP1小行星(體積)很小,(直徑)約6.5英尺(近2米),對地球沒有威脅。如果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,它會因其體積極小而解體。” 報道稱,美國宇航局表示,“基于在12.968天中的21項觀測”,這顆小行星可能不會造成很大影響。數據顯示,它沖撞地球的幾率只有0.41%。【編輯:孟湘君】